:::
Mar 18, 2022

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90-93年)

Mar 18, 2022
  • 計畫概述
計畫概述

城鄉風貌改造政策以創造具有「文化、綠意、美質」的新家園為目標,追求生態、歷史文化、競爭力、永續發展…等思潮概念結合,已超越「景觀綠美化建設」的簡化觀念,而成為從社區到地方政府的創意思考、營造動員以及累積認同而持續改進的學習過程,甚至是地方尋求活化再生之重要觸媒。

90年度,本部報奉行政院核定「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成為中央政府一項中長程實施計畫,自90至93年度廣續編列補助預算,並初步完備該計畫執行機制、預算與工作規範等相關作業規劃。

92年度起,再區分成「城鎮地貌改造」計畫及「社區風貌營造」二項子,設定不同機制據以實施:


  1. 「城鎮地貌改造」:訴求城鎮尺度之主題性計畫,在目標與策略上著重「計畫創意」及「團隊陣容」之競爭性補助,宗旨近似於「景觀設計大獎」,目的在鼓勵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積極發掘地方各類特殊景觀資源潛力,並依據新世紀主流價值理念,結合優秀專業企劃團隊,經由擴大公共參與,摒除傳統工程建設之制式作法,積極思考以文化。品質及創意手法,提出環境永續經營管理計畫,定位為地方城鎮地貌發展之重要指標性計畫。
    另本於「重點補助,全面關照」理念,採取「政策引導型」、「競爭型」補助,設定重點項目,以「減量」、「生態」、「環境整頓」、「簡易綠美化」等原則,引導地方政府以正確之理念,對重要景觀據點進行計畫性、系統性之逐步改善,集中資源有效運用。
  2. 「社區風貌營造」:藉由社區總體營造動員和操作過程,建構社區提案及執行機制,致力「促成地區居民自己來規劃」,並藉由「社區規劃師」制度之補助建置,及鼓勵以「雇工購料」方式自力營建,達成社區培力目標。
  3. 試辦「環境景觀總顧問」制度,提供機關相關建議及諮詢意見。

因此,城鄉風貌補助計畫雖以實質環境改造工程為形式,但本質卻是以社區經驗與價值轉變為內涵的社會運動;除了補助經費的提供外,更著重相關機制建立、配套輔導、價值視野的培力提升及民眾參與營造…等重要環節,以創新傳統公共工程內涵及經驗,建立典範。

為城鄉風貌改造運動能循序漸進,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本計劃研訂短、中程及長程策略(以四年為一期),以作為推動策略依據:

(一)短、中程策略 /資源整合、賡續補助、擴大宣導、凝聚共識、描繪願景、健全作業及管考機制

  1. 建立完整計劃審查、管考機制及績效評估指標(guideline),有效整合各部會既定計劃之人力、物力,賡續補助辦理七大類型城鄉景觀風貌重點改造計劃,並將視每年度推動成果及全面審視過去年度該署「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計劃」、「都市設計及親水建設補助」及「推動都市更新計劃」等各項規劃設計類補助案件執行成果,適時檢討下年度重點及優先補助項目,俾利經費及資源之有效運用,以彰顯具體績效。
  2. 落實以「一鄉鎮一特色」之原則,輔導各鄉、鎮(市、區)公所激發創意,研擬整體性中長程示範建設計劃,逐年循序落實推動。
  3. 配合九二一震災重建相關計劃及地方重建綱要計劃,補助辦理示範性景觀風貌重塑計劃。
  4. 繼續加強舉辦講習、訓練、觀摩和評選...等教育宣導措施,並考量籌辦大型博覽會,以誘導居民描繪共同願景,凝聚社區改造意識,並引導各地方政府重新思考城鄉發展定位,整合既有城鄉資源從事相關改造建設。
  5. 全面推展都市設計及城鄉景觀計劃制度,建構法令體制及相關操作手冊,進行相關諮詢顧問輔導、基礎調查,奠定整體實施制度之基礎。
  6. 配合都市更新條例、文化資產保存法,誘導推動都市更新之整建維護,並融合地方生活文化景觀,重整歷史記憶及生活秩序,促進文化重建。

(二)長程策略 / 公私合夥經營模式建立、制度規則法制化

欲期城鄉風貌改造建設行動能夠永續發展,社會整體制度及體質之支持為必要條件。因此,上述城鄉風貌中程建設策略,企圖藉由補助制度及相關措施以建構示範性計劃並提升其能見度之最重要意義,即在於擬以具體行動成果,導正以往發展觀念之偏失,建立新價值觀共識,有效改造當前社會及城鄉發展制度與體質,奠定城鄉風貌永續發展之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透過城鄉經營之觀念、經驗與制度;都市設計及城鄉景觀計劃全面推展之經驗與制度,以及社會組織參與地方環境風貌經營之觀念與制度之整合建構及法制化,逐步釋放中央補助經費及誘導地方積極自籌財源,在完備的法定規則下,使地方政府能以正確之發展觀念及建立公私部門合夥經營模式,循推動各項建設,台灣城鄉發展將可朝向全民參與認同、與環境共生共榮之境界。

計畫目標
  1. 正式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
  2. 加強公眾參與,營造全民動員之機會,建立群體共識
  3. 強調生活、人性、共生與保育的概念,展現二十一世紀新價值視野
  4. 企業化觀念運用地方資源特色,帶動就業發展,提升社會競爭力
  5. 發展規劃與營建之技術與經驗,鼓勵實質環境改造,迎接新居住生活空間概念
  6. 相關面向制度整合與營造,改造社會發展體質
推薦閱讀I